过年稍微闲了一点,想回忆去年看的几部恐怖片。突然发现自己对“年”的概念变得模糊起来。不要奇怪,试着不要搜索,仅凭印象回答:《黑客帝国:矩阵重启》是去年还是前年的,《你的名字》是哪一年的,反诈宣传片《孤注一掷》,《星球大战》最近一部电影呢?我发现随着岁数变大,再也没有“大学给我办理电话卡的学长镜框的颜色”这样的精确记忆。毕业之后十几年如一日的上班下班吃饭睡觉,逐渐磨平了对生活琐事的敏感程度。自己能记住的,只是一个一个孤独伫立在时间迷雾里的事件,不知道来时也不知道归途。话不多说,入正题。
今年看的恐怖片(和剧集),大概有这么几部《异形:夺命舰》、《某种物质》、《夺命微笑》1&2、《破墓》、《寄生兽:灰色部队》、《照明商店》、《咒物寻凶》。《长腿》和《凶兆前传》还没看,但是大概率不会看了。
肉体恐怖(Body horror)
24年最大的观影“乐趣”来自于肉体恐怖。就是指那些变异、切割、身体怪异动作和肢体结构移位。比如经典的《变蝇人》、《怪形》、《咒怨》都属于此类。这个类别不同于心理恐怖,它把恐怖具像化,让你真切的知道你看到的是什么,并从生理上产生不适感从而心生恐惧。
比如《异形:夺命舰》、《某种物质》就很典型。前者第一次出现了一只身体异常高大,人脸却毫无表情的异形,你不知道它是不是有人的情感或者说话,或者是如普通异形一般的凶残。类似把星爷电影里戴面具的猪刚烈大特写给人的不适感放大10倍。《某种物质》属于血浆不要钱系列。从注射并“分裂”之后,本体就基本是怪物了。它用充满性暗示的镜头和令人坐立不安的肢解(开背、掉指甲看着就疼)和怪物设计,把人类的自私展现的淋漓尽致。“如果牺牲5年寿命,换来5年皮肤紧实、人见人爱,你愿意吗?”,很多人会欣然同意吧,更何况用于交换的只是“另一个”自己。所以试着把自己带入影片双女主任意一方,都能感同身受。
纯惊吓
然后是《夺命微笑》1&2,它没有值得讨论的剧情或者能引发什么深思。相反,影片充满了jump scare和为了衬托它的大段静默,甚至在观看的中间睡着了好几次(最近太困了)。影片基本内核和《午夜凶铃》一样:7天内不传播出去就会死。只是传播方式是用异常恐怖的自杀现场(杀人),让目击者染上“微笑病毒”(就是能看到仿人的微笑怪物)。第一部女主心理医生微笑着走上沙发的怪异动作设计的印象深刻,导演也显然是get到了这个爽点,第二部的群体爬行是更上一层楼。第一部主打一个“尊重他人命运”,未婚夫和姐姐都安然无恙,舔狗不得好死。第二部的精神状态和《某种物质》女主差不多,极度担心自己的事业,却怕啥来啥。不过怪物实体化的时候,就一般般,比《某种物质》差远了。
其他
《寄生兽:灰色部队》基本和动漫竞选部分类似:寄生兽发现“社会化”能让自己生存几率更高,异常寄生(拯救濒死消耗太大,导致无法占脑)导致人格分裂效果,和寄生体不能对话,通过男主当传声筒,战力都一般,没有动漫n合1那样炸裂的寄生体。另外和漫画讨论的问题比起来,立意不高。
《破墓》网上褒贬不一。上价值的说是韩国对日本侵略的控诉,爱国的说是对中华风水文化的拙劣剽窃,或者对韩国无缘由自信的鄙视。但是就看个电影何必呢,这片子论颜值和演技,其实都不错,也讲了个完整的故事,对“破墓”和巫术的神神叨叨也渲染的足够邪性,这就够了。
《照明商店》是个披着恐怖片的情感疗愈剧集。前几集一度让观众误认为是女鬼索命,但是最终发现是”爱“改变世界,甚至起死回生。节奏略慢,不过对导演溢出屏幕的情感来说,也属合理。剧透一下,一辆公交车机械故障,司机没当回事,导致冲出护栏,坠入河里。一群人都进了ICU,这是个不生不死的地方(类似弥留之国的爱丽丝),不过不用打扑克牌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达”照明商店“,并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盏灯泡,触摸就能返回人间(ICU苏醒)。但是这里的设定是他们忘记自己出事了,还在重复之前做的事情,想意识到异常不容易,只能考异常敏锐的洞察力或者真的爱别人/值得爱,才能做到。想想这么鬼扯的剧情,我也差点抹眼泪,真是越长大越脆弱。
《咒物寻凶》,不难看,但是也没记住啥,人皮张嘴大怪物到底是个什么存在。纯粹为了吓观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