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xiu Blog
”XX在左,XX在右”这样的名字还有利可图?不置可否。 书的结构是一个一个的访谈故事形式,通过作者对一系列精神病患者的走访,记录下了一些有趣的故事。事实证明,作者以为的这些有趣,果然在读者群中激起了很大反响,这部作品在天涯连载后非常受人追捧,而且09年连载,10年已经出版上市。一来说明作者的写作方式受到认可,二来这样一种题材确实比较少接触到。 作者的身份
这部《精神病人的世界》是我在天涯鬼话区偶然翻到的,目前停止连载,已经出版,名字叫做《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严格说来,这不算恐怖小说,但是既然放在”莲蓬鬼话“,就当恐怖故事来看看。关于书名,可能”精神病人”这一称谓比较敏感?抑或者是出版商觉得”XX在左,XX在右”这样的名字还有利可图?不置可否。 书的结构是一个一个的访谈故事形式,通过作者对一系列精神病患者的走访,记录下了一些有趣的故事。事实证明,
这部《精神病人的世界》是我在天涯鬼话区偶然翻到的,目前停止连载,已经出版,名字叫做《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严格说来,这不算恐怖小说,但是既然放在”莲蓬鬼话“,就当恐怖故事来看看。关于书名,可能”精神病人”这一称谓比较敏感?抑或者是出版商觉得”XX在左,XX在右”这样的名字还有利可图?不置可否。 书的结构是一个一个的访谈故事形式,通过作者对一系列精神病患者的走访,记录下了一些有趣的故事。事实证明,
恐怖小说推荐—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Max

这部《精神病人的世界》是我在天涯鬼话区偶然翻到的,目前停止连载,已经出版,名字叫做《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严格说来,这不算恐怖小说,但是既然放在”莲蓬鬼话“,就当恐怖故事来看看。关于书名,可能”精神病人”这一称谓比较敏感?抑或者是出版商觉得”XX在左,XX在右”这样的名字还有利可图?不置可否。

书的结构是一个一个的访谈故事形式,通过作者对一系列精神病患者的走访,记录下了一些有趣的故事。事实证明,作者以为的这些有趣,果然在读者群中激起了很大反响,这部作品在天涯连载后非常受人追捧,而且09年连载,10年已经出版上市。一来说明作者的写作方式受到认可,二来这样一种题材确实比较少接触到。

作者的身份”不是精神病医师,也不是心理医师”,只是对他们感兴趣,或者”希望通过他们认识真实的自己”,”可能自己就是一个疯子”。除去一些事实上的”狂躁症”患者,他接触到的更多的是”作家”、”哲学家”、”思想家”、”量子物理学家”(有3、4位),虽然被关起来了,但是他们那些惊世骇俗的言论和当世好不相称,比如对”相对论”的否定,少年口中的”四维虫子”,还有《Q星来客》里那样的”天外来客”,当然,作为典型,肯定也有多重人格分裂者,甚至还有”活死人”。

作为一部小说,我不敢说这里面声称的”真实事例”占几成。虽然很多故事仿佛在哪儿见过,但是这依然不影响我的阅读热情。看着那些冲击思想的妙趣横生的例子,我也不知道他们是精神病,还是天才。可能这个社会这是无法接纳他们那种超越时代的言论,所以定义他们为精神病人,他们其中很多人是教授、学者。当然现实中有很多例子证明:精神病人往往能在思想上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比如尼采、梵高、阿尔托等。

节选几个有意思的段子:

女教师以石头举例说:石头听不懂我们说话,也不认为我们是生命。在它们看来,我们动作太快,生的太快,死的太快。你拿着石头盖了房子,石头还没感觉到变化呢。几百年房子可能早塌了,石头们早就又是普通石头了,因为几百年对石头来说不算什么。在石头看来,我们就算原地站一辈子,它们也看不到我们,太短了!

那次谈话就这么结束了。之后我又去过两次,他不再对我说这些,转而山南海北的闲聊。不过那以后没多久,听说他有所好转,半年多后,出院观察了。出院那天我正好没事儿就去了,他跟他的主治医生和家人朋友谈笑风生,没怎么理我。临走时,他漫不经心的走到我身边,低声快速的说:”还记得第一次那张桌子吗?去看看桌子背面。”说完狡猾的笑了下,没再理我。 费了好大劲我才找到我和他第一次会面的那张桌子。我趴下去看桌子底下,上面有很多指甲的划痕,依稀能辨认出歪歪斜斜的几个字。 那是他和我第一次见面的日期,以及一句话:半年后离开。 过后很久,我眼前都会浮现出他最后那狡猾的笑容。

最后一量子物理少年的一段话做结尾:

不用很远,只倒退一百多年,你对一个当时顶尖的物理学家说你拿着一个没一本书大、没一本书厚的东西就可以跟远方的人通话,而这要靠围着地球转的卫星和你手机里那个跟指甲盖一样大小的卡片;你可以坐在一个小屏幕前跟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交谈,而且还不需要有任何连接线;你看地球另一边的球赛只需要你按下电视遥控器。他会怎么想?他会认为你一定是疯了,而且很白痴,因为那超出当时任何学科的范畴了,列在不可理喻的行列,对吗?

▷下载地址(*版权归原帖所在天涯论坛作者所有):【Download】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