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xiu Blog
有个大概了解。 为什么会对哲学产生兴趣,略微思考,有些片段闪回:某次地铁归途中,所有人低头刷手机,想了想工作和生活的意义,未果。读了一段时间的《莎士比亚悲剧集》,对史诗级死亡有些心向往之。某个下午的英语课,老师突然点了下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懵懂却有点兴趣。大卫休谟的应然与实然(是与应当)问题、康德的二律背反,兴奋了好久,原来还有这种认识世界的角度。听《反转电
最近在读《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这本书。和其他单独说思想流派传承的哲学史不同,这本书重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一路走下去,从各个人物所处的时代、经济、政治等环境综合讲述,差异和细节跃然纸上。我也希望借这本书,对古典哲学、神学等发展有个大概了解。 为什么会对哲学产生兴趣,略微思考,有些片段闪回:某次地铁归途中,所有人低头刷手机,想了想工作和生活的意义,未果。读了一段时间的《莎士比亚悲剧集
最近在读《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这本书。和其他单独说思想流派传承的哲学史不同,这本书重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一路走下去,从各个人物所处的时代、经济、政治等环境综合讲述,差异和细节跃然纸上。我也希望借这本书,对古典哲学、神学等发展有个大概了解。 为什么会对哲学产生兴趣,略微思考,有些片段闪回:某次地铁归途中,所有人低头刷手机,想了想工作和生活的意义,未果。读了一段时间的《莎士比亚悲剧集
对哲学的认知 | 笔记《认识世界》
Max

最近在读《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这本书。和其他单独说思想流派传承的哲学史不同,这本书重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一路走下去,从各个人物所处的时代、经济、政治等环境综合讲述,差异和细节跃然纸上。我也希望借这本书,对古典哲学、神学等发展有个大概了解。

为什么会对哲学产生兴趣,略微思考,有些片段闪回:某次地铁归途中,所有人低头刷手机,想了想工作和生活的意义,未果。读了一段时间的《莎士比亚悲剧集》,对史诗级死亡有些心向往之。某个下午的英语课,老师突然点了下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懵懂却有点兴趣。大卫休谟的应然与实然(是与应当)问题、康德的二律背反,兴奋了好久,原来还有这种认识世界的角度。听《反转电台》对李老师的博学和读书之多,深感震惊。

说回本书。

《认识世界》是哲学史三部曲的第一卷。 理查德•大卫•普雷彻特在书中揭示了西方思想从古典到中世纪的发展。本书通俗易懂,丰富翔实。作者揭示了人类长期探索的重大问题,追溯思想史的线索,从小亚细亚的美丽海滨,到中世纪晚期的教堂和权力中心。他从政治、经济和社会观念入手,向广大的公众介绍哲学思想。
理查德•大卫•普雷彻特解释了人类数百年来探索的重要问题。
本书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哲学史,建立这方面的知识体系,深入永恒的思想宝库。

导言部分

导言只有6页,但是读起来很有启发。作者介绍了哲学在探讨的问题,20世纪以后的发展方向,以及我们应该从古代和中世纪先贤们这里获取什么。

哲学到底是什么。对于一些人来说,哲学是一门精确的科学(也就是那些语言逻辑学),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则毋宁有些类似于思想技艺,即一种技艺,它思考美丽而又睿智的 语句。这两种观点的差异,类似于哲学应该隐含多少科学或者艺术,应该认为是一种科学还是审美?

哲学是知识的科学

古代到中世纪这段时间的哲学家,几乎没有这种担心,因为在古典传统中,哲学类似于关于知识的科学,是关于正确生活 的追问(苏格拉底)。而为了过这样的生活,我必须懂得很多,只有懂的很多,才能有充分的根据并由此来认识“真”的观点,这才是确切的知识。亚里士多德将逻辑推论引进哲学并借此建立了科学思考的前提。而形而上学,英文名叫metaphysics(元物理学,是不是和meta-universe有点像),当然这里的physics所指的物理,还远不是指牛顿物理学。

整个建筑的黏合剂是被称为理性的建筑材料。由此,康德(Immanuel Kant)与黑格尔等伟大的哲学家相信,理性也是超时间的、客观的。因此,哲学家的全部工作就在于,以理性的方式洞悉世界,以此促使永恒的真理大白于天下。

到黑格尔时代为止的几乎所有哲学家都怀有如下出发点,即存在唯一一种哲学,就如同也存在唯一一种数学和唯一一种物理学一样。

贯穿这段时间哲学的思想,是认为哲学史是向真理持续迈进的历史进程。直到20世纪的进程中,这种乐观主义才渐渐消退。今天的我们看来,“真理”这个概念在很多方面,其本身已经值得怀疑了。因此,我们在某些地方更聪明,也因此绝不是智慧的。

虽然最晚到20世纪初,不得不承认,唯一理性并不存在。这样一门科学不再解释,只是描述。是影响巨大的分析哲学在维特根斯坦之后所走的道路。

现在,哲学已经不再是关于知识的科学,而是关于符合逻辑或者不符合逻辑的命题的科学,通过这些命题,人们确立起关于世界的看法。

哲学是思想的艺术

哲学思想是思想的艺术,这种观点在对黑格尔的批判中脱颖而出,叔本华还有尼采怀着冲天之怒摧毁了对唯一一种理性的信仰及建于其上的哲学。

所以,大楼变成了一种思想风格,世界观成了标志。

取舍

显然,学习一种“思想艺术”,远没有“基于理性来认识世界”,来的吸引人。一方面,科学推动社会发展至今,科学、唯理几乎是真理。而“艺术”总让人感觉和个人倾向、情感宣泄、感性脱不了干系,而这些是违背“科学”的。

所以,不应该被“伟大的”科学精神框住。认为这些糟粕的认知,早应该被近现代的哲学家科学家推翻了,其实没有,时至今日,生活、生命、真理、善恶这些古代的问题还是我们的问题。而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自20世纪以来几乎绝迹了,但是在此之前,几乎所有思想家,都是同时知晓天文、物理、医学等诸多学科的伟人。

雅典学园

雅典学园

这幅画的作者是拉斐尔,在文艺复兴以及之前的中世纪,把同时代的人偷偷放到历史题材的画中司空见惯。柏拉图基本是照着达芬奇画的,而赫拉克利特看起来也更像拉斐尔或者米开朗基罗。

在这幅画中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彼此之间可能有上百年时间的差距,观察者像是亲身参与了这个场景,而且看起来一点也不违和。观众很容易能理解到,他们之间的亲疏远近,就好像当今观点下各个哲学家的思想源流。就像经常被引用的灵魂(psyché)、理念(idea)、实践(pragma)、政治(politeia)以及其他很多词语,在字典中再次出现,比如心理学(Psychologie)、观念(Idee)、实用主义(Pragmatismus)、政治学(Politik),虽然好像跟我们息息相关,但是单独拿出来,却比乍一看起来更难理解。

古代哲学是西方思想的源头,西方思想的多样性延续是我们所熟悉的。对于我们,这是一个一个概念,理论,他们是先驱和前辈。但是身处那个时代的他们,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先驱或者前辈。而且,赫拉克利特真的把自己的哲学总结为“一切皆流”吗?“理念论”真的是柏拉图思想的中心组成,还是仅仅对于柏拉图主义者来说是这样?

阅读目的

和作者一样,我也不可以去考究史学,而是想“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历史是辩证的进程吗?人们能以逻辑的方式论证人权吗?是否存在诸如真理或者正义之类的东西,它们在这个世界上能否一以贯之?

人们的生活和思考受到社会和经济状况的影响,而哲学以某种方式存在于其中。

几乎所有古代世界的问题都仍是我们的问题: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真理?是否有正义?如果有,它如何可能?生命是否有意义?人在自然和宇宙中居于何种地位?是否有上帝?如此等等。这些问题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了对人类历史的反思。

生命意义,正义、真理这些问题有答案了吗?没有。所以,妄图从读哲学书来获取世界的确切答案的想法,应该趁早断了。应该秉持的目标是“分辨什么是正确的”,而不是此类问题的标准答案。

“哲学”更多地呈现为一种以文化的方式保存超越时代之价值的行为。哲学学习者首先应该琢磨透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掌握哲学知识。

他们(古代和中世纪哲学家)不像后来的哲学家那样,努力强化自己的标签、自己的历史身份,而是围绕世界整体而努力。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柏拉图既不属于柏拉图学派,也不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而笛卡尔不为笛卡尔主义锻枪铸剑,而是在为探索这个世界费心劳力,别无他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