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讲了雅典学园那幅画,但是里面并没有包含泰勒斯,听说是出于拉斐尔个人的好恶,对于此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米利都的泰勒斯,确实是西方哲学史的鼻祖。本篇从泰勒斯,看对于万物都未知的年代,本应该信奉神的他们,为什么会产生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萌芽,在看待一些基础问题的时候,会有所启发。
米利都的泰勒斯
泰勒斯事希腊最早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学派之一的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留下名字的思想家,被后人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祖”。学生 包括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等。
关于泰勒斯的真相是,我们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真相。他所写的文本没有任何一篇留传下来,而关于他的思想,我们也几乎没有比亚里士多德写下的简短总结更多的东西了。泰勒斯有什么杰出贡献呢?据说他想到办法测量金字塔高度(三角形定理)、使用演绎推论证明数学定理的正确性、发现了小熊星,在哲学上,他认为水是万物本源。
在亚里士多德按照他自己的品味所给出的他的先驱们的总谱系图中,泰勒斯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据说他是将所有自然现象归因于唯一起源的第一人。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泰勒斯不仅认为万物都是从水中产生的,而且认为万物自始至终都是由水构成的。这更具独创性,如果这真是泰勒斯的观点的话。
据说泰勒斯还预言了日食。
为什么自古希腊以来,关于泰勒斯预言的神话对于哲学史如此重要?
也许仅仅是因为它非常适合那个时代。它刻画了人和时代的形象,这个时代准备拒绝信仰和迷信,去认识真正的自然法则。如果泰勒斯预言了日食,这就意味着,日食是自然事件。与所有的自然现象一样,它可以被智慧的自然研究者认识并且计算出来。
关于泰勒斯预言的说法,并不在于它是真实的,而在于它表明了一种对于自然的看法和一种对于世界的态度,我们更乐于将它与爱奥尼亚自然哲学联系起来:它是自然科学的起源,甚至也许总的来说,是科学思想的起源,因此这是西方的诞生时刻。
他是第一位理性主义者。
柏拉图关于智慧的泰勒斯行事的故事则有些不留情面: 相传泰勒斯在进行天文学观察、抬头仰望星辰时,不慎落入井中,受到一位机智伶俐的色雷斯女仆的嘲笑,说他费尽心机地想知道天上的事,但却对眼前和脚下的东西一无所知。
古老的故事,神话的力量
在泰勒斯的时代,希腊人相信什么?人们相信哪些传说与传统?为什么?
宇宙的物理原则与道德原则是同一的——这个观念我们在随后的哲学史中会再次遇到。在18世纪初期,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称之为神正论(Theodizee)。
阿那克西美尼将聚合的与凝聚的物质解释为冷,相反将稀释的与松散的……解释为暖。从初中物理的分子运动来说,误打误撞确实没错。然而,世界上的科学研究发端于爱奥尼亚的自然哲学家吗?
亚里士多德就坦率地承认,“数学技艺(科学)最早是在埃及诞生的”,“因为那里的神职人员有闲暇”。天文学研究在埃及,更多的是在巴比伦进行,这两个国家的天文学远远领先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
而在希腊有一种情形,有助于以有效的方式寻求世界的本原与原则:缺少一种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的宗教!多神论相对一神论的一个好处,比如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认为宇宙间存在两种力量,善恶、光明黑暗、精神物质,本身就带着思辨的意味。
在希腊,每个神都有其固定的祭祀地点,有些神在某一地区所具有的意义比在其他地区要大得多。在阿卡迪亚、色萨利以及克里特岛上有着重要宗教意义的东西,在米利都就未必如此。在这些地区人们自己也会挑选最喜欢的神祇,称其为庭院神和房屋女神。在玩《刺客信条:奥德赛》的时候就看到,每个岛屿或者区域,都会有不同的神庙,可能信仰阿波罗、雅典娜等不同的神。
亚里士多德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希腊人是最初的研究者与解释世界者,所做的乃是“仅仅出于其自身的意愿”去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出于自身意愿”如何理解呢?
比如说,对不可解释之物(还不是物自体或者其他不可言说之物)进行解释,由此人们就会在宇宙中感受到更大的安全感。这样自然哲学就有了与之前的宗教相似的功能。
我们现在奉行的事科学至上,也许未来科学不再全能的时候,换种视角,人们看待如今的自然哲学,也类似我们现在看待宗教?所以说,崭新的并不是知识,而是视角。显然,这一视角将事物视为它本身,而不只是美好而多彩的故事。
自然科学与哲学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学习很好的人,或者说逻辑与理性思考能力很强的人,我们说他们很聪明,却不会用“智慧”来形容他。仔细想想,我们认为的智慧,包含“知识”和“信仰”(情感)两部分,缺乏内心塑造,并不会被认为“智者”。
使我们的生活有价值且值得珍重的,并非那些我们认识或者想要认识的东西,而是那些我们感触、预感、希望和信仰的东西。
与知识一样,信仰也是人类存在的一部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二者经常共同形成最为奇特的组合。所以我们能够相信某物,尽管我们实际上对它认知得更多。
与此相反,人们经常会处于如下境况:他们知晓某物,却不真正相信它。越是了解越深,越是知晓某物的不适用场景和弱点。心理学和医学如此,科学和哲学也是。
我们更愿意信这句科隆格言:“就如过往一样,总是会有出路的。”
知识与信仰,理性与神话思维,解释与构建意义,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其中的任何一个并不比另一个根本上“更好”。
自然科学的解释具有与道德价值或政治信念完全不同的功能。通过不断强化的理性与逻辑的思考,人们可能会变得机灵,但不会变得智慧。这里缺少了另外一半,可以称之为情感教育(éducation sentimentale),一种内心的智慧,或者用一个优美的旧式语词来说:“内心塑造”。
因此哲学的形成并不像我们长期以来认为的那样,是与神话思维逐步脱离的过程。毋宁说是这样一种尝试:使神话与逻各斯彼此协调——在其中找到一种对自然及其发展过程的解释,这种解释是“理性化”且不带有宗教偏见的,并且满足了对意义与价值的追求。
在这个意义上,整部哲学史就横跨关于内心的诗歌与关于关联性的散文这两个部分。因为在西方哲学的漫长历史中,几乎每一位哲学家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重点出发去尝试以理性的方式解释世界,但却也没有放弃建立意义与价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