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重要的事情放在早上来做。原因之一是每天从手机、电脑上接收过多的信息。每个观点都有其可取之处,也有适合的部分人群。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不知道该参考哪一种说法,陷入选择迷茫之中。
信息过剩,容易颠倒手段与目的,弄错优先顺序。
所以要在早起最清醒的时候,弄清楚自己是谁,要做什么事,整体要怎么干。
◆作者简介 (豆瓣)
[日]池田千惠:坚持早起26年、风靡日本的“早起计划”发起人。两次高考失败后立志早起,经过半年的努力考入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曾经在外食投资企业、外资咨询公司工作,2009年开始分享自己的早起计划并成为畅销书作者,她也因此被誉为“早起计划第一人”。
书本身不推荐阅读,花了大概3个小时读完,整体有一点帮助但是不多。因为大部分内容也是在某些地方读过。全当是做个总结吧。
为什么应该早起
有的人即使早起,但要准备送孩子去学校,早上的时间不属于自己。
我自己如果睡眠不足8小时的话,头脑就不清晰。因此,即使22点入睡,第二天也要6点后才能起床。
但是作者指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几点起床或起床时间的早晚,只要在工作前腾出1小时就可以了。那么,关键问题就从几点起床算早起,转移到如何空出工作开始前的1小时了。虽然通常确定工作前一小时,就确定了早起的时间。但是心理上来说,有目的的早起,和“明天要早点起”是不一样的。
早起的1小时积累,就像储蓄越多,心里越安稳一样。如果积累好“早上1小时”,内心就会有余裕。长此以往,我们也就敢于克服难以预料的不安,挑战此前不敢挑战的困难。
早起的好处
早上起床后,大脑处于最松弛清醒的状态,直觉也最灵敏。人的注意力有一定的上限,越到夜晚越迟钝。早上做计划管理,是因为大脑此时没有拥塞,因此做事效率比较高。
我们经常听人说“直觉”,直觉确实非常重要。当你思考应该做什么的时候,其实没有比直觉更合适的。
在此,大家不妨想一想:
你早起后想完成的事,是不是此前要做的事情的延伸?想着超越当前的自己,因此坚持早起然后做时间规划?你的直觉,是不是在无形之中带领你向好的方向发展?
你是不是晚上读书时,忽然觉得原来如此,我也可以试试,可最后不了了之就去睡觉
另外一点,结束时间(一小时后)是固定的,所以不会拖拖拉拉。起床后的1小时迅速集中精力确定好工作中的优先顺序,就不会在拖拖拉拉中迷失自我。
早起应该做什么事
“早上固定习惯”就是在前30分钟内做好一天的工作计划,然后用后30分钟关注并着手重要但并不紧急的事情。
简而言之,早上适合做长期坚持的事情,包括职业升级、自我学习和磨砺等,作者形容就像“播种”,需要不断积累。
面对那些虽然并不紧迫,但是于人生来说十分重要的“播种”一定要尽快来做,须知掌握计划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管是工作计划还是个人目标,我们不妨利用好早上1小时,将所有需要“播种”的东西都具体化。
至于做什么,其实内容也会根据不同阶段而变化。
个人的志向会随着结婚、生子、养育孩子、赡养父母等不同阶段或立场而变化。有可能一只脚涉足这个志向,另一只脚却涉足另一个志向。
如果希望有时间谋划将来,安排自己的工作远景。可以在起床后的黄金1小时中,借助30分钟“工作&个人志向”的指导来为提高工作效率做准备。
也有的人现在是一边带小孩一边工作,那么就属于“工作&个人志向”。但随后工作年限加长(发现不能打工一辈子),也有可能转入“工作&第二职业志向”。当然除了职业志向,剩下30分钟也能用来做“工作&投资志向”来做不动产或股票投资。
所以,并不是什么事一旦决定就得始终坚持。也就是说,我们未必一旦决定某事,就必须一直不改志向勇往直前。每逢决策,都要立足当下,安排好优先顺序。
如果我们对自己认识清楚,就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进而可以专心致志,集中精力。
实际操作
首先需要强调的一点:一定不能减少睡眠时间。为了早起而不得不减少睡眠时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其次,早起时先断网,养成好习惯。“信息的丰富,导致我们注意力的贫困”。信息量过大,会让我们产生选择困难。对此,“早上1小时”就可以阻止这些无端输入,同时将自己的东西有效输出,并使之形成习惯。为了集中精力制作工作表,我建议大家有意识地离开网络。
规划时,可以参考四象限原则,即按照紧急程度×重要程度,分为四种颜色标记:
1.不紧急×重要:“播种”的红色
2.紧急×重要:“收割”的绿色
3.紧急×不重要:“疏苗”的蓝色 4.不紧急×不重要: “风干”的黑色
紧急×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都很好理解。什么是不紧急×重要呢?
不紧急说明当下可做可不做,比如非考级下的语言学习,为了写书而做的写作锻炼,或者为了走出职业困境而做的技术积累。简而言之,这一项指容易被懒惰拖延或者被忽视,但对将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平日不断积累,将来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通过颜色划分,当天想要做的工作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基本上可以一目了然。一天当中,应该优先完成的是“播种”的红色(不紧急×重要)和“收割”的绿色(紧急×重要)。
1.写计划
为什么要写计划?我心里能掂量轻重不行吗?(书面)计划有以下几个好处:
提供可以预见自己的工作效果。 不会一直为工作纠缠。 可以完善自己工作的常见问题集。 分清有效加班和无效加班。
计划让工作结果具备可预见性。就是说,能完成多少,完成到什么程度,是有预期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多次调整,能让计划更精确。
为什么计划可以摆脱一直为工作纠缠的困境?
我们经常听说“工作要找忙人”。一般来说,越是优秀的人,你越放心交给他们繁重的任务,他们开始也能应付自如,但是往往又有工作分摊过来。
结果,工作就像滚雪球一样堆积而来,不管什么时候都会纠缠在工作中无法自拔。如此周而复始,昔日的那种干劲就会适得其反甚至会变成心理负担。
即使能够接受超过自己能力以上的任务,同时避免遭受“黑心企业”的压榨,也要将工作进行细化。将所有工作都进行分解,然后认真思考,并敢于提出哪些部分可以做,哪些部分需求助他人。
可以完善自己工作的常见问题集。一旦你忙得不可开交,就可能会想到为什么总来问我,这些明明自己上网一查就能解决的。也就是说,这些问题当中,其实隐藏着你很多潜在的价值。
这一点对于程序员之类需要持续积累的工作尤其重要。工作计划可以让自己的目标更加明确,自己不妨就所从事的工作,整理出一个常见问题集。
2.确定工作内容,提高完成率
首先,把今天要做的事或应该做的事,毫无保留地全部写出来。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不占用大脑空间,同时又能防止遗忘。这时,想到的东西可能不仅是今天的工作内容,也许还涉及明天甚至下周,完全超过了一天的范畴。只要想到就先写下来。
定好优先级,有效增加可支配时间
定好工作内容之后,就要确定优先顺序。
对于优先顺序的确定,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无法对对方的决定做出优劣抉择,或者没法明确偏袒,因此不想做决策。如果想在任何人面前都做一个好人,那么你的压力就会增大,同时以模棱两可的态度和对方交往,难道不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吗?
要想清楚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时间是为了什么,你是基于什么样的标准来进行决策和判断的。
用“分解术”,切割工作内容
无论是工作还是个人生活,通过对相关内容进行细化,基本上可以客观预测事物发展的轨迹。比如,有的工作即使一天不能全部完成,大概也能知道完成度。这样的话,自我认同感就会增加,也不会因今天没做完而一蹶不振。
即使一天的工作没有全部做完,但是通过早上时间的“播种”,也能体会到今天完成了一件大事的收获感。
细化工作,付诸行动
工作内容切割并确定之后,行动时就会发现,“播种”的红色比其他颜色要少,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必要过于担心。一般来说,“收割”的绿色会占总体的7成,其他颜色各占1成,所以一天的工作没有找到对应的“播种”不足为奇。
行动中更常见的一点:我们知道“播种”很重要,为什么还要每天都忙于应付“收割”业务?
我们每天都在工作,但每时每刻都疲于应付“收割”业务,即使想尽早对其进行处理,使其转移到“播种”的红色,但仍然“收割”堆积,以致没法对重要工作进行处理。
建议: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收割”堆积的烦恼。对此,要对一定时期内的“收割”内容有总体的把握,然后进行区分,制作成相关的进度表。这里的区分,就相当于“播种”。这里的意思是,对“收割”的内容有了长期的把握,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就是对时间的分配有了控制力,这种掌控力的积累,同样是需要“播种”的能力。
审视手账中的上述内容,月末的时候对其进行整理。对于那些即使一个月不处理也不会出问题的事项,可以果断地先放下。如果放下后出现问题,只要将其捡起来即可,这样就不会出现意外 – 每月回顾及时更新。
3.定期盘点,避免工作残留
设想利用每周一“早上1小时”中的30分钟来进行此项作业:
(1)想联系的人。
(2)今后需要推进的项目。
(3)将来想做的事。
(4)提出的课题。
(5)想看的书和资料。
一周之后,如果还有大量需要处理的内容,那么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哪些事情完全没有进展。在这一阶段,就需要判断要不要把这些事移到下周去办。此时,如果觉得有些事不做也可以,那就干脆放弃。
实现80%的目标就可以。如果刚开始就想着按照十分完美的工作计划去推行,那么如果一天的工作没有按计划完成,就有可能失去自信,对此,我们不妨将目标定为努力目标任务的80%。
我觉得这是我们工作动力的关键点。如此一来,如果平时工作有所欠缺,周末还可以尽量弥补一下,或者如果本周还有遗憾,那么下周努力完善,这样就不会让人失去干劲。失去干劲有很多影响,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造成拖延症。
4.做好备用方案
早起成为习惯之前有一段“痛苦修行”时期,为了充分“播种”,确保“早上1小时”,就要做好规划,削减与此无关的多余时间,早上也就不会忙碌不堪。
但是任何事情,往往都可能与计划背道而驰。仅仅制订了一种对自己来说最理想的计划,当该计划不能顺利实现的时候,你就会深感失落,想要放弃坚持。长期这样,就容易坠入得过且过式的窠臼。
为此,我们还应该确定一个预备方案。对于从事那种时间不确定,或者忙时和闲时节奏差距很大的工作,尤其需要如此。一旦确定好了预备方案,即使我们理想的计划没法实施,依然还有第二种甚至第三种方案等待支援。
比如,作者就是按照优先方案标识顺序,制定了以下的标准:
A:早上4点起,孩子睡到6点起(留给自己2小时)。
B:早上5点起,孩子睡到6点起(留给自己1小时)。
C:和孩子一样6点起,或者和孩子4点起(没有时间留给自己)。
这样,做好最差的C计划准备,最差也能得到介于B~C之间的结果。少总比没有好。
关于拖延症
这种长期累积下来完不成的工作,所造成的拖延症想必大家都有体会。缺乏短期激励,又总是处在长期焦虑和打击之下,很容易想逃避。
另外,也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定位,也不清楚将来何去何从。心中有无数无以名状的烦恼,比如在职担心公司未来效益变差,独立开发者担心当下收入,未来会不会朝不保夕。如此便总是找不到发力点,造成拖延。
不妨将头脑中的不安释放出来,将这些烦恼和压力进行可视化分类。文字通常是理性的,尤其是逐条分类的文字,加上图表效果更佳。
按照顺序,分为以下三步:
(1) 将烦恼不安的原因写出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要在这个阶段做完程度取舍;
(2) 做个坐标轴,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能否解决,对每种烦恼进行分类;
(3) 先不要担心那些自己暂且解决不了(无法控制)的烦恼,要对那些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解决(可以控制)的烦恼倾注心力,然后思考解决方法。
比如:
我无法承担需要负责的工作;
公司可能要倒闭;
上个月工作太失败,造成了心理创伤;
公司内部结构重组怎么办;
最近有点失眠;
孩子肠胃不好总拉肚子。
就像这样,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都随心所欲地写下来。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可以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那些动脑也无法想出解决办法的问题。
比如,同事比自己更早获得提拔这件事,自己想来想去就是想不出个所以然,而同事获得提拔这件事是无法推翻的事实。对此,不要彷徨犹疑,主动去分析同事受提拔的原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做事方法。
这样的话,对那些心里明白但易受情感影响的事情,通过“早上1小时”便可梳理心绪,激发自己前进的动力。
之所以要把自己感到心有郁结的事情写出来,是因为自我感觉的困难中,往往隐藏着巨大的能量和价值。
早起的诀窍
除了在心理上做好早起的准备,作者也提供了几点技巧。
划好里程碑
所谓“里程碑”,也就是指标。从睡眠时间倒着算,挑拣出睡前应该做的事。比如睡前必须要1小时洗澡、半小时吃饭,而定好的睡眠时间是23点。那么最晚也得22点洗澡,21点半开始吃饭,那么21点就得到家,下班时间大概在19~20点。以此类推。
入眠“催化剂” 为了更好入睡,就要有个放松的环境,也就是所谓的睡前“催化剂”。比如,在睡前戴上那种打开之后就会慢慢变热的舒适眼罩。
休息日预约 一周的忙碌之后,休息日是很容易懒惰的。为此,可以预约美容室、牙科医院那种不允许迟到的地方,不妨将相关的预约放在一大早。这样,早上的事情结束后,剩下的就是自由时间。休息日过得充实,也会让自己新的一周充满活力。
可选方案-晨读 晨读重在应用,尤其是那种立刻就能在当天实践的读物(比如effective Java/C++/Python...),效果立竿见影。因此,推荐大家阅读并吸纳那些和自己实际工作息息相关的信息。
从注重高效、提高工作动力角度考虑,那种技术类的书、杂志或者针对资格考试的教材等,相对比较合适。
PS:如何确定我该睡多久?
虽然缩短睡眠时间不太可能,但是把握自己的睡眠习惯,找到自己最佳的睡眠状态则并非不可能。现实中很少有人准确了解睡多长时间自己的状态才会更饱满。
作者推荐用“90分钟×(4或5)+α(入睡时间) ”这一公式,在一周时间内测试自己的适当睡眠时间。
1.把握快速眼动睡眠(积极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的节奏变化
第一周内,以“90分钟×(4或5)+入睡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为30分钟左右)”来增减睡眠时间,就可以找到自己注意力最集中、意识也不会出现朦胧的范围(合理睡眠时间)
2.按照合理睡眠范围来调整睡眠时间 以第1部分所测量出的合理睡眠时间为基础,对自己的睡眠时间略作增减,就可以设定出自己的最佳睡眠时间和过剩睡眠时间。
3。运用记录表,观察睡眠时间和白天状态之间的关系
在睡眠调整期内,要用好记录表,比如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感觉如何、午后睡多久合适这些表现,就可以找到自己的最佳睡眠时间。
顺便要补充的是,合理的睡眠时间、起床时间会因人生阶段的不同和志向的变化而发生变动,并非一次定位终身不变。